不合时宜的哲学——对柏拉图洞喻的探索 通讯

海德格尔在真理的本质中道出了令⼈惊骇的箴⾔,“哲⼈在今天已经不复存在了” 为什么哲⼈不存在了?是做哲学的⼈不够多吗?是哲学不被重视了吗?还是说海德格尔只是在重复⼀ 种反形⽽上学论调,我们知道,这种论调在⿊格尔之后已经屡⻅不鲜,⼏乎每个学过哲学的⼈都会说 上那句,哲学已经终结了!哲学作为科学的导论的使命已经完成了!如今我们只能谈论各个特殊领域 的哲学—例如伦理学、美学、宗教学,⽽不能再去谈论哲学总体了。

为什么今天没有哲⼈了?在问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得不去问,何为哲⼈?哲⼈在普通⼈的眼中仿佛 是超越世俗的世外⾼⼈的形象,这种理解与中国古代的出世⼊世的传统是分不开的,例如我们会联想到红楼梦中的跛⾜道⼈,那种疯疯癫癫的,嘴⾥念叨着谁也听不懂的胡话的形象,或许在古希腊,也有这样的形象,例如赫拉克利特,他离开了城邦隐居在洞⽳⾥,留下的也只是⼀些晦涩难懂的箴⾔。但这些形象只是⼀种对隐居⼭林的⾼⼈的想象,这样的形象与哲⼈之间并⽆必然的内在关联,或者说哲⼈并不是有意地去营造这样⼀种形象,如果他确是这样的形象,那也是不得已⽽为之。哲⼈最早出⾃柏拉图的对话录《智术师》,海德格尔对此有⼀段精彩的论述。


(资料图片)

哲⼈⾸先是精通并领会了某种东⻄的⼈,但这并不⾜以道出哲⼈的本质,重要的是他爱这种东⻄,何为领会?何为爱呢?⼀个厨师经过了多年的烹饪训练,他可以灵活地掌握每个⻝材的⽕候,⼀位寺庙 ⾥的僧⼈每⽇打坐参禅,他可以随时随地进⼊禅定的状态中,⼀位在学院⾥教书的⼤学教授每⽇查阅 ⽂献,他可以提笔便写出⼀篇逻辑严谨的论⽂,我们还可以列举很多这样的例⼦,或许可以⽤⼀句俗 语“三百六⼗⾏ ⾏⾏出状元”,虽然他们确实都领会到了⼀些东⻄,但我们却并不能把他们都称为哲⼈。

难道是因为他们与之打交道的对象的差别吗?倘若我们从这个⽅向思考,那么就会很轻易的得出结 论,即哲⼈是与抽象的思想观念打交道,⽽其他⼈与具体的物打交道,这样⼀种简单的区分所依凭的 或许是⼀种技术发展论,远古时代由于技术的落后⼈们花费⼤量时间与物打交道,随着技术的进步, 物质的富裕,⼈们的兴趣转向了精神性的领域,哲学、艺术、宗教也就产⽣了,这样⼀种庸俗版的经 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念在当代深⼊⼈⼼。      

哲⼈意味着将哲学当作⾃身存在的根本特性,并不是在⼤学的哲学系⾥或是掌握了⼀点哲学史知识的 ⼈就是哲⼈,在今天哲学作为⼀⻔在⼤学⾥可以教的学科,他培养出来的不过是兜售哲学史知识的“智者”,这在今天知识付费盛⾏的⽹络时代更是如此,因为知识付费意味着哲学变成了⼀种可以流通的 “货币”,哲学成为了承载赛博空间欲望的符号,⼈们在⽹络上疯狂的谈论它,交换着⾃⼰的欲望。当 然这并不是说所有在⼤学⾥研究哲学的⼈或是所有实⾏知识付费的⼈都将哲学当作可以流通的“货币”,也许他们确实想传授真正的哲学,但事实却总是事与愿违。或许海德格尔说的没错,“今天的毒害在于,⼈们将哲⼈推⼊他们恰恰感兴趣的范围之内,⼈们闲聊或撰写着有关的,过不久肯定就完全不感兴趣的东⻄。”,这毒害正是通过⼈们慢慢的将哲⼈们炒作成某知名节⽬的嘉宾或是某⼤学知名的 教授⽽发⽣。

然⽽我们在此不能陷⼊⼀种对哲⼈被杀死的感叹和缅怀当中,⽽是要追问,为什么哲⼈在今天被杀死了,或者再进⼀步追问,哲⼈在今天还有可能吗?

苏格拉底对哲⼈的定义是爱智慧,爱智慧意味着什么,为什么苏格拉底要强调哲⼈是爱智慧的⼈⽽不 是那些兜售意⻅的智者,或许我们可以在柏拉图的洞⽳⽐喻中窥⻅出哲⼈的命运,柏拉图的洞喻分为四个阶段,⾸先是被锁链束缚在洞⽳⾥的囚徒,由于他们被绑住了,他们只能看到经由⽕光投射的洞 ⽳外的影像,⽽在第⼆个阶段,有⼀个囚徒被解除了束缚,他被迫扭过头去,由于他⻓时间观看被⽕光投射出来的影像,他不能忍受直⾯光的闪耀,于是他⼜返回到了对阴影的观看之中,第⼀次解放失败了。在第三个阶段,那个囚徒被强⾏拖到洞⽳之外,他看到了真正的光,也就是太阳,经过了痛苦的挣扎,他终于适应了太阳,并看到了那个纯粹的理念,⽽此时他才发现洞⽳中的阴影不过是理念的 投射。在第四个阶段,那个获得真正解放的囚徒回到了洞⽳,迎接他的是嘲笑与蔑视,他们笑他被光刺瞎了眼睛而无法看清洞穴内的阴影。

为什么看到了理念的自由人最终要返回洞⽳呢?这样⼀种返回是必要的吗?难道沐浴在太阳的光辉下不令人神往吗?或许他看到的不是整全而是一道裂隙呢?因为倘若他看到的是全部了,为什么还要返回洞穴?这样一种返回并不是偶然的,好像走出洞穴的自由人想要通过对比洞穴里的人看到的“假象”和自己看到的“真相”来彰显自己的优越感,或者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即便他带着优越感返回洞穴,并大张旗鼓的宣称自己看到了更多,难道他不会被嘲笑吗,因为洞穴内的囚徒只看到了阴影,他们认为这就是他们的全部世界了,而一个古怪的哲人居然想告诉我有一个更真实的世界,我凭什么要相信呢?

在此,仿佛那个走出洞穴的囚徒遇到了误解,但是见到了理念之光的自由人并不会在意这个误解,因为他只想让其他囚徒也能够解放,因此哲⼈回到洞⽳,他只能⾛向⼀种沉默,因为他知道,真正可以让⼈⾛出洞⽳的不是和洞⽳中的⼈⾼谈阔论,⽽是运⽤神圣暴⼒,将其拖拽出洞⽳,去直视那耀眼的光茫,就如同教授一指禅的禅宗师父,只有当他折断弟子的手指,弟子才真正学会了一指禅,那些⾼谈阔论的哲⼈最终会被误解为传授技艺的智者,在智者⾯前,哲⼈是⽆⼒的,他必然遭到洞⽳中的⼈的嘲笑,自然而然哲人也就被赋予了疯疯癫癫的形象。⽽在今天这种⽆⼒却通过另⼀种形式体现了出来,那就是把哲⼈变成景观,这在今天的中国知识分子中,表现得更加明显。

哲⼈与智者的区别也就在这⾥显现出来了,哲⼈与智者都是在洞⽳⾥,智者并没有走出洞穴,他们只是只谈论存在之显现(阴影),⽽不谈论存在本身,哲⼈则想要展示存在自身的显隐⼆重性,倘若他没有回到洞穴,那哲人也并没有真正解放,自由并不意味着摆脱了存在者的限制,就如同第二阶段的那个被火光惊吓到的囚徒,也不是第三阶段的与理念的完全合一,而是只有在第四阶段返回洞穴才得以完成他的自由,只有这时他才真正区分了阴影和理念,并且明白了为何理念会显现为阴影。

只有真理(存有)已经开显出来,我们才有可能谈论正确与错误,真相与假象,⽽假象之为假象恰恰在于它颠倒了真理的显隐⼆重性,他认为真理就是没有任何遮蔽的东西,即无蔽,然而真理恰恰是⾃身遮蔽的,它不是任何一个存在者,早期的存在论差异在晚期海德格尔那里被阐述为存在的自身遗忘,⼀⽅⾯假象误解了真理的显隐⼆重性,另⼀⽅⾯他也误解了⾃⼰,那就是认为⾃⼰在追求真理的整全。

(未完待续)

关键词:

推荐DIY文章
主机存在磨损或划痕风险 PICO4便携包宣布召回
穿越湖海!特斯拉Cybertruck电动皮卡可以当“船”用
vivoXFold+折叠旗舰开售 配备蔡司全焦段旗舰四摄
飞凡R7正式上市 全系标配换电架构
中兴Axon30S开售 拥有黑色蓝色两款配色
荣耀MagicBookV14 2022正式开售 搭载TOF传感器
it